德州手造 意在笔先 落笔成形——记张兴锋烙画艺术

时间: 2024-07-03 14:44:18 |   作者: 描图纸

  这个世界,有一种绘画,不需要多彩的颜料,也不需要水墨,而承载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,作画的画笔也是形状各异。这是一种奇特的绘画方式——烙画,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珍品之一。烙画是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。烙画创作在于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,注重“意在笔先,落笔成形”。

  烙画古称火针刺绣,现在叫火笔画、烫画,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,据史料记载,烙画源于西汉,盛于东汉,起源于民间广泛流传的木制家具烫画工艺,旧时木匠不仅做家具,也做烫画作为家具上的装饰,慢慢形成一套完整的烫画工艺。在炕桌、立柜、方桌等上面,都有烙画。随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,逐渐地发展成熟。从人物画发展到风景画、花鸟画、鞍马画等,而每种体裁的绘画都各有其自身的演变发展过程和特点。从当代烙画艺术的体裁风格特点上看,可以说它是中国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。

  起初,烙画艺人以铁针为工具,在油灯上炙烤进行烙绘,主要作为筷子、尺子、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,慢慢的变成为古代家具上的流行画。后来根据手艺的精进和发展,载画的材料不只是在木板上,而可以在树皮、葫芦、羊皮等材质上烙绘,画面上自然产生凸凹不平的肌理变化,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,色彩呈深、浅褐色乃至黑色。现在大胆采用宣纸、丝绢等材质,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。

  烙画以黑、棕、茶,黄、白五色为主要色调,线条粗细不一,简洁明快,完成一幅烙花作品,需经过设计、构图、选料、拓稿、熨烙,根据构图,要掌握烙铁的速度,控制好温度进行烙画,温度过高,手法过重,纸、绢会变焦;温度过低又烙不上痕迹。

  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、勒、点、染、擦、白描等手法,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,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,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,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,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。

  临邑县翟家镇郝家村的张兴锋,幼时酷爱美术,读小学时每当看到课本或者课外读物中的图画,便反复仔细揣摩人物的不同特征,五官结构布局的不同,可以变化体现出千万人物的面目容貌,眼神变换能体现不同人物的不同表情和精神面貌。花草树木的花瓣,枝叶之形状、纹理、色彩,表现花草树木的千姿百态。特别是得到一本美术画册后,爱不释手,由此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他还常到书店购买简单的绘画书籍,也按照书中的绘画手法临摹作画,虽然没有画出像样的绘画作品,但对绘画艺术追求的理想,已经深深地扎根发芽。那时家中并不富裕,不能够满足他专门去学习画画的愿望。长大以后,他还是希望做与美术有关的工作。后怀揣梦想到了北京,为了与艺术结缘,专门到琉璃厂一带寻找工作。

  琉璃厂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,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,它起源于清代,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,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,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。大多数外国人来京旅游都要到这里。它西至西城区的南北柳巷,东至西城区的延寿街,全长约800米。历史上这里并不是城里,而是郊区,当时叫“海王村”。后来,到了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,烧制琉璃瓦。自明代建设内城时,因为修建宫殿,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,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。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,这里变为城区,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,而迁至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,但“琉璃厂”的名字则保留下来。清初顺治年间,在京城实行“满汉分城居住”。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,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,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,官员、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,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、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、建室、出售大量藏书。繁华的市井,便利的条件,形成了“京都雅游之所”,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,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,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,古玩书画等,也随之发展起来。

  张兴锋来到北京琉璃厂找工作,恰巧遇到了一位山东老乡。老乡在琉璃厂开设了一家装裱店,正要找一个愿意吃苦又细致的年轻人做装裱工,于是张兴锋就留在了老板的装裱店,学起了书画装裱。山东人憨厚实在的性格在老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,对张兴锋特别的照顾,并毫不保留地将装裱技术传授予他。张兴锋在此处一干就是三年,三年之后,老板见其装裱技术日渐成熟,便鼓励其独撑门面,张兴锋就离开了琉璃厂,自己开了家装裱店。

  自己开装裱店,接触到更多的书画作品,正应了那句“见多识广”,眼界开阔了,心境也随之宽广,他招收了装裱学徒工,自己则开始学画画,临摹古画,练习芥子园画谱。来这里的客人都是行家里手,有些客人对其也进行指点,长期下来,使得他的绘画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。同时,他还购买绘画书籍深入学习,并且到熟悉的画家中请教,绘画艺术日臻完善。

  张兴锋也爱好文玩之类的东西,自己在店里摆放了葫芦手串、形状各异的大小葫芦。来店里装裱字画的朋友,大多是爱好古玩、文玩的雅士,看其对葫芦情有独钟,便把自己种植收获的葫芦赠送,店里摆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葫芦。有一天来了一位客人,看到其满屋的葫芦说:“小张,你怎么不在葫芦上烙画呀?”张兴锋对绘画兴趣浓厚,但烙画还是第一次听说,便问客人:“怎么烙画,一定很难吧?”客人回道:“用普通烙铁就行,凭你有绘画的功底,应该能的。”张兴锋详细问了一下客人烙画的基本流程与技巧,客人的话张兴锋记在心里,有了时间就用普通烙铁在葫芦上试着烙了一只小猪,自我感觉还不错,接下来就烙了第二个、第三个……逐渐地喜欢上这门艺术。

  随着每天的学习进步,烙画技术也进一步拓展,现在不光在葫芦上烙画,还在木板上、宣纸上烙画,尤其是在宣纸上更得下功夫,力不能太大,太大就烫漏了;也不能太小,太小就看不出痕迹,要把握火候。到此境界,他便开始了真正的烙画之路,也许是上天眷顾,也许有点烙画天赋,也许是其对烙画的执着,水平慢慢的升高,主要以山水烙画,佛像,花鸟鱼虫等。尤其是山水画,是其最爱烙的艺术形式,山水画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,更有高深的意境和雅致。

  张兴锋曾被几次预约参加烙画艺术展,由于工作忙,错失了很多参加展览的机会,但他的绘画艺术得到了美术界的高度认可,尤其是其烙画艺术更是受到大家的青睐。为伊落得人憔悴,衣带渐宽终不悔。张兴锋踌躇满志,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。

  作者简介:高连君,原名高连军,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、省诗词学会会员,德州市作协会员,德州市政协文史专员,出版有长篇小说《理合务风云》、散文集《德平风情录》;多篇作品入选《鲁北战斗故事集》,散文发表在《齐鲁晚报》《德州日报》《德州晚报》等图书报刊。20万字《徒骇河风云》、50万字《虎踞雕盘》两部长篇小说待出版。诗词在多家报刊、微刊平台发表。

  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全部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。

  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  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

  关于公布2024年德州日报社公开招聘 备案制管理人员考试总成绩和进入考察体检范围人员名单的公告